子推死,遂清明
春秋时期,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,途中饿晕,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给他吃。后来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,封赏忠臣忘了介子推。当重耳想起时,介子推却不愿再做官,背着母亲隐居在绵山。重耳就放火烧山逼他出山,但大火烧了3天始终不见人出来,上山寻找发觉他和其母已烧死了。在烧焦的柳树上发现了有血诗的衣襟“割肉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”。于是重耳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。第二年次日,重耳登山祭奠,发觉老柳树复活,赐名“清明柳”,并定为清明节,以祭奠介子推,并勉励自己勤政清明。
传统习俗
花垂泪,燕低飞,清明雨声碎;
游子归,轻烟堆,祭祖莫言悲;
忆旧容,诉往昔,薄酒敬一杯;
生者醉,逝者寐,心愿付纸灰;
敬先贤,思遥寄,此情长相随。

祭祖
“南北山头多墓田,清明祭扫各纷然。”据史料记载,扫墓习俗起源于周代。唐朝之后,扫墓祭祖,便成了清明的节俗传统。如今,人们仍保持着清明扫墓祭祖的习俗,寄托对先人的怀念。

踏青 放风筝
早春四月,春光明媚、万物复苏,到处生机勃勃,是郊游的好时光。清明前后,寒风渐退,气温回暖,人们常走出家门,享受郊野嬉游的难得时光。在欣赏初春美景的同时,约上三五知己,和家人一同放飞风筝也是最适宜清明的活动。在古代人们把风筝放上天后,便剪断牵线,任凭清风带至天涯海角,让疾病灾难随着风筝一同飞走。
一封传家的“情书”
穿越时空的承诺

死亡不是永别,遗忘才是。亲人的离去是悲痛的,在悲伤之余,不扰乱家庭原本的生活秩序,不让所爱之人受到更多的伤害才是最好的结局。如果你希望爱可以永恒,不受锢于时空,那么请提前为家人做好规划吧。
一封传家的“情书”,没有许多甜蜜的话语。明确的分配、笃定的传递是守护家人的保障。
一份科学可靠的“遗嘱”,简洁有力的表达是避免家庭矛盾,使家风得以传承、爱得以延续的最优解。
关于传家

传家遗嘱服务中心,由建邺区司法局作为主管单位,作为全国首家法律服务产业园——河西•建邺法律服务产业园的法律替代服务项目。以社区为基本立足点,通过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法规宣讲、法律咨询服务,维护市民的合法权益,免费帮助社区、企业和群众运用法治思维、法治方式分析解决问题,化解社会矛盾纠纷。使更多市民能够依法维护自身的财富、权益,保障家庭传承的和谐稳定。传家以专业的团队、认真的态度,在《民法典》时代背景下通过风险解析、传承规划、订立遗嘱的方式,全方位的为广大群众解决社会矛盾,化解家庭纠纷,让遗嘱传承、财富规划、居住权设立等科学合规的工具走进千家万户。
传家传承助手
传家遗嘱服务中心将为南京市所有社区提供遗嘱服务,尤其针对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,传家将突出自身的公益属性,免费提供遗嘱订立服务,探索新形势下法律服务创新的一条新途径。
遗嘱传承 活动咨询
敬请扫码联系

执行编辑/配图:杜婷婷
校对:张永超
审核:顾宇飞
编辑/排发:姜梅捷